末梢血管是負責輸送氧氣及養分到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管道,通過末梢血管,身體才能即時吸收養分,運送氧氣與化學信息,并排除廢物,因此末梢血管可說是機體的 「生命線」。若末梢血管不通暢,養分無法及時輸送,便會產生機能上的障礙,甚至造成組織壞死,末梢血液循環已成為當前醫學的新興課題。
末梢血管是負責輸送氧氣及養分到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管道,通過末梢血管,身體才能即時吸收養分,運送氧氣與化學信息,并排除廢物,因此末梢血管可說是機體的 「生命線」。若末梢血管不通暢,養分無法及時輸送,便會產生機能上的障礙,甚至造成組織壞死,末梢血液循環已成為當前醫學的新興課題。
常見于老年人身上的「末梢血液循環障礙」問題,不少是因為糖尿病引起。臨床甚至發生老人家穿了鞋卻忘了將「鞋拔子」拿出來,踩在鞋里卻沒有感覺,因為時間太久,造成腳部肌肉壞死,*后只能截肢,這些都因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問題。
**開業診所韓天木醫師表示,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常見的癥狀包括:手麻腳麻、手腳冰冷、暈眩、耳鳴、眼睛模糊,或是一開始走路沒有問題,但是走了一段路之后,忽然發生雙腳沒力,必須坐下來休息才能夠再走路,這種癥狀稱為「間歇性跛行癥」,這些癥狀好發在老年人身上。
韓天木指出,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主要是因為慢性病造成的微循環不佳問題,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與高血脂等「三高」,以及年紀、抽煙都是,還有包括免疫疾病(如紅 斑性狼瘡)。而造成微循環不佳*大宗的慢性病就是糖尿病,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應該從找出「源頭」,才是根本解決之道。
年過六十歲的李伯伯每天早上都會出門去運動,可是*近常常感到突發性的走路困難、暈眩,且平衡感喪失,運動起來更是吃力,進一步做了腦部檢查后才發現,李伯伯因為腦部血管循環不良,腦部出現了暫時性的缺血,導致「小中風」。
外科暨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謝錫炎警告,四十歲以上每九人就有一個人發生小中風,雖然沒有立即的致命威脅,卻隱藏日后中風的危機!而引起小中風*主要的原因,跟李伯伯的狀況一樣,就是腦血管血液供應不足。
小中風和中風有類似的癥狀,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恢復,又稱「暫時性腦缺血」(TIA)。*新研究發現,雖然小中風癥狀會在短時間內復元,但缺血已經在腦部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人日后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倍,而中風是導致猝死的原因之一,占九十八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。只有百分之一的中風患者可能完全恢 復,大部分患者會留下程度不一的后遺癥,是造成老年人失去生活能力的主要原因,不僅需要長期照護,更造成家庭和社會沉重負擔。
「曾經發生小中風,就表示有潛在的危險性!」謝醫師解釋,積極治療可減少未來中風機率,尤其是有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一定要遵從醫囑、預防中風。
而入冬以來寒流一波接一波,謝醫師也提醒,氣溫驟降時要特別當心,尤其是曾經發生過小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患等高危險群,注意保暖可以避免血管突然收縮、維持良好血液循環,降低小中風、中風的機率。
末梢血液循環障礙,因為不痛不癢更不會有明顯癥狀,常常被忽略。如果長時間忽略,小心身體健康拉警報!醫學界就發現,耳鳴、頭痛、高血壓甚至中風、勃起功能障礙這些嚴重疾病,都跟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。
血液暢通是維持身體機能運作的重要關鍵,尤其是血液中攜帶的養分,是在末梢血液循環系統交換,如果運作出現了問題,時間一久,器官得不到養分、代謝不良,麻煩就來了!
例如許多頭痛、眼睛痛、耳鳴或是下肢不良于行的病患,看了好多醫生都沒有起色,追根究柢,原來兇手就是末梢血液循環障礙,造成某部位長期缺血,引發病變。
誰是高危險群?醫界發現,有代謝癥候群的病患,如糖尿病患以及高血壓、高血脂或是肥胖者,這些病患血管彈性差、血管窄化,末梢血液循環也會比較差,應該要多 多留意。隨著年紀老化,血管壁也會逐漸失去彈性,如果又是長期吸煙、缺乏運動的人,一樣也是好發族群。臨床常就常見到,糖尿病引發的勃起功能障礙、下肢跛 行,都是末梢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的副作用,如果可以從控制血糖下手,配合運動、飲食,除了可以減少并發癥發生,甚至可以改善已經發生的癥狀。
要預防或是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,可以從運動、健康飲食下手。首先,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,增加細胞中的帶氧量,同時也增加身體廢物的代謝,提高心肺功能。可別小看運動的好處,只要持之以恒,對于癥狀改善**有幫助。另一方面,食物也是重要關鍵,多攝取對血管彈性和血液循環有幫助的食材,例如富含 維生素E、維生素B的深色蔬菜,也能預防血液循環障礙。不過,對已經出現各種不適癥狀的患者來說,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更需要進一步的治療。